资本E家 聊聊出自“稳婆”之口的“保大还是保小”:是严重过时的“反文明鬼话”
作者:刘宏宇资本E家
“产妇危险,保大还是保小?!”
“保大!”
“保小!”
“保大保大保大!!!”
“保小保小保小!!!”
不管是过去的影视剧还是今时流行且愈发普遍传播的网络短剧和微视频段子,大概都层出不穷地上演过产房门前关于“保大”还是“保小”的生死煎熬、伦常角力——孕妇分娩出现危急状况,面临孕妇和待产婴儿只能保证其中之一存活的抉择,医护人员会征求在产房外等待的孕妇亲属(当然,应该同时也是待产婴儿的亲属),问“保大还是保小”……
保大保小——简简单单四个字,好大好长的文章可作哦!
可惜,是“假文章”、“鬼文章”!
甚至都可以说,产房外“保大保小”的戏码,于今时,都可谓“反文明”的“鬼故事”!
图片
(一)互联网家庭伦理抗浪中的一丝“觉醒清流”
终于,在不久前一则简短介绍“知识性真相”的微视频中(这类微视频一般冠以“禁止废话”、“省流科普”一类名头),白驹过隙地提及一组问答——
问:产科医生真的会问产妇家属保大保小的问题吗?
答:不会。
简短补充说明:会选择首先保大人。
啪啪啪!笔者好像听见那无数产房门外“保大保小”虚构闹剧被打脸是声音!尽管音量不大,就如同那夹带在一连串“知识性真相”问答中的小小的一问一答加一简短补充说明,虽然肯定扑不灭漫天“保大保小”的臆想博弈浊浪,但毕竟是一丝“觉醒清流”。
严格来讲,如果是旧时代或者偏远地区,没有正规医院特别是带红十字标志的医院,非正规医疗状况下或者干脆就是私人私设条件环境下,保大保小,或许“难说”;但只要是正规医院,尤其是带红十字标志的医院,理论上讲,不会被医护人员问“保大保小”的问题。
理由很简单——任何正规医院,皆以“救死扶伤”为宗旨资本E家,所有医护活动唯一指向的目标,就是挽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而对于医院“妇产科”来讲,患者,是产妇,不是待产婴儿!所以,当实际情况面临产妇生命受威胁的状况时,医护会(至少“应该会”)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保障产妇生命;所谓“一切可能的措施”,有可能会导致待产婴儿死亡,也有可能会导致产妇自此丧失孕产的生理必要条件(例如为了保命不得不切除子宫)。
理论上,面临此类极端情况,医护会在过程紧前通知产妇亲属,提请其签署可能的相关文件,例如“手术风险告知书”。除非产妇生命已几乎无可挽回(甚至已经临床死亡)而有可能保证胎儿存活,任何医护都不会建议“保小”,更不会问“保大还是保小”;最多会告知:对不起,产妇保不住了,但还有希望保住孩子;即:“保大”无望,才会“争取保小”。
场景构想:如果产妇危急,产房外的亲属有“保大”和“保小”两种不同倾向,医护要是问出“保大还是保小”这样的问题,倾向“保大”的亲属即有充分权利反对这个提问,并且可以因而追究发出提问的医护的法律责任——不是等到“结果”出现之后,而是在医护提出不该提出的那道选择题的当时,就可以追究其法律责任!当然,只要稍有职业道德和与之相称的法律常识,任何医护人员,都不会以身试法去提什么“保大还是保小”的鬼问题!
不过,本着科学态度和最大限度努力“服务”的宗旨,在为确保“大”也就是产妇生命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有的选”的时候,医护会就可以采取的措施的“优先级”征询家属意见。例如:保住小孩、切除子宫,或,保住子宫、放弃小孩;如果实际中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选择题,医护是会征询家属意见的。
当然,任何的“征询”,理论上讲,现代医学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公序良俗”,都首先应该征询产妇本人的意见,前提是,问题出现当时,产妇处于足可以做出理性选择的状态。如果产妇可以做判断和选择而未被征询却是征询了家属意见并以之为准,也是有问题的。
图片
(二)只会出自“稳婆”之口的“保大还是保小”
稳婆,俗称“接生婆”,是现代医学普及之前的一种职业或说“准职业”,有很长的历史;长过“皇帝”这个称谓的寿数!
接生婆——顾名思义,是“接生”的,也就是迎接新生命的。
这就与现代医学存在主客体理念的冲突了。
咱们现在的医院,没有“接生”科室,都叫“妇产科”,甚至有专门的“妇产医院”。妇产,甭管是“科”还是“医院”,都是负责“产”的,但所负责的“客体”,唯一指向的是“妇”,即产妇;也就是前面提及的——医院以产妇为病患,而非婴儿。
接生婆,逻辑上讲,其“使命”可以理解成是正相反的!至少,作为“接生”者,主要甚或唯一的“行为目标对象”,是“生”。“生”什么?当然是孩子,即待产婴儿。
简单粗暴地总结,可以理解成,现代医疗的“妇产”专业的服务对象是产妇,而古老的“接生婆”的服务对象,更是婴儿。
顺便多赘一段——接生婆,专指从事“接生”的女性,也称“稳婆”;但自古以来,就有男性接生者,古老的叫法,或许也概称“郎中”。这类人,虽古来有之,但始终为数很少;有也是多服务于高门大户甚至贵戚皇族,因为只有高门大户贵戚皇族,才有能力派出足够多且强悍的女性“助手”现场辅助(监控),而他们,男性接生“郎中”,则是能指挥就不亲自动手,最多只在“关键”时候才上手,很少“亲手贯穿全程”。
在“稳婆”外带凤毛麟角的男性接生郎中主责“妇产”的漫长旧时代,由于没有现代手术技术和工具与环境条件,每逢产妇分娩,都差不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别说什么经验丰富。所谓“经验”,更多只是“概念性”的而非“数据性”的。这种几乎是“纯粹的直接经验”指导、辅助下的“实操”,往往会遭遇到至少三个现代医学条件下“不成问题”的“雷”:
一,“首产”也就是“头胎”产妇,普遍年龄偏小(西汉等时代可能产龄会低至十五六岁),自身发育尚不够完全,相关分娩的“机体能力”不足,易发“变故”、“事故”。
二,除接生者本人,从旁辅助人等,普遍比较缺乏相关经验,更毋论接受过专业的教育和训练,从而导致接生不畅、混乱;接生者是男性时,因为顾忌“上手”,不畅、混乱尤甚。
三,产妇由于普遍观念的影响(说“侵蚀”也行),今天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生命价值意识”不易在其意识形态中占据绝对主流,拼死也要把孩子生下来的意愿相当强烈。
这些以及其他诸多琐碎因素共同作用下,分娩过程中,会比现代医学条件下更容易出现“保大还是保小”的选择危机;加上接生者对自身赖以生存的“手艺”的“自持”心理,极易问出“保大还是保小”——问出去了,雇主也即是产妇所属家庭,总会有个应答,照着办成了,不输手艺,万一幸运大小都保住,有言在先的情况下,还能妥妥地赚个“好”。
这么说来,发自“稳婆”的“保大还是保小”之问,就未必都是“竭尽全力”之下“不得不”的提问了。借用评剧《杨三姐告状》里一句经典念白,就是——这里面还有事儿呢!
图片
(三)潜规则下犹如死亡魔咒的“反文明鬼话”
这里面还有事儿呢——什么“事儿”呢?说白了,就是相对落后甚至可谓“反文明”观念下的“潜规则”——接生者(稳婆)的“行业潜规则”plus产妇所属家庭的“秩序潜规则”。
典型举例:胎位不正。
但凡待产婴儿不是头部正对产道口,即便现代医学,都会被判定为“胎位不正”。
婴儿身体最宽大就是头颅,其呼吸器官,也集中在头部;头部正对产道口,只要头部顺利娩出,整个身体就也都理论上不成问题;可如果胎位不正,就可能会出现婴儿身体其他部分娩出而头部还在母体内且遭受产道严重挤压的险情;这险情一旦出现,婴儿便是九死一生!
产妇年龄过小、年龄过大、壬辰期营养和运动不足或不得法……导致胎位不正的因素有很多,甚至临盆之际,由于处置不当,也可能使得本来还算“正”的胎位变成“不正”。
接生婆也好,接生的男性郎中也罢,通常不会像今天的产科医生那样,在分娩前预留出比较充分的观察、调整时间,往往都是到了真正“临盆”之际才会出现;甚至,有的稳婆,会故意拖延到“不得不”出现的时候才“到位”。
这就是所谓“行业潜规则”——除非雇主的酬劳足够多,稳婆是不负责分娩“预备”的。影视剧中产妇大呼小叫甚至都已呈现临产迹象,家里才匆匆忙忙去请接生婆,这样的场景,倒确实有可能很接近“大多数的真实”。
匆匆忙忙的,接生婆来了,吩咐做“专业准备”;除非很有经验或者分外重视产妇,一般家庭,都是等接生婆“到位”才开始按其指令做分娩准备。这时,“行业潜规则”又会起作用了——准备过程中,接生婆是干等着、只动嘴不动手地“提供情绪价值”还是主动做预备性的动作,都属于“专业性掌控”的范畴。有的接生婆,甚至什么情况都还没确切了解,就拿“一眼过”的经验跟“主家”悄悄商议:万一有个闪失,保大还是保小……
注意,这时候,接生婆的“行业潜规则”就要与产妇所属家庭的“秩序潜规则”对接了!
作为“专业人士”,接生婆要提前给自己找退路;作为“金主”的产妇所属家庭,也可以有机会就产妇和胎儿的命运,做出“利己”的“理性”选择。
接下来,遭遇胎位不正险情。大多数接生婆出于基本道德,还是多少会“矫正”一下。
矫正的过程,在没有现代医疗工具和手术技术的情况下,本身就充满生死风险;进行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保大还是保小”的选择——选择“保大”,就把婴儿“死马当活马医”,勉强顺顺胎位,不用太“正”,只管尽快娩出,以降低产妇的生命风险;选择“保小”,就“对不住”产妇了,不管她血崩如泉还是气息奄奄,只管正过胎位,把婴儿尽可能顺利取出……
图片
据说,有不少接生婆,在冒险矫正胎位的过程中,最先得知胎儿性别,还会以某种方式暗示“主家”,使其做出或“修正”保大还是保小的决定。
整个这个生死一线的过程,产妇本人,既没机会充分了解状况,也几乎没有自主发言权;听到“保大还是保小”,就如同中了死亡魔咒,就算万分愿意牺牲自己保住胎儿,那也是一个等待死亡降临的恐怖过程!所以,笔者要说,保大还是保小,是“反文明”的“鬼话”!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资本E家,敬请转发和评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富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